要說時下關注的焦點,微博說第二,恐怕沒有什么敢爭第一。“戴”上的人摘不下來,沒“戴”的人爭相裹上,儼然成為新時代營銷的必備單品。近期新浪微博高調啟用新域名,更是引發無限遐想,吸引眾多國際本土品牌紛紛圍脖加身,似乎一夜之間跨入“無微博不營銷”的時代。
快時代的新營銷需要輕工具,微博正好具備碎片化、無中心、自媒體的時代傳播特征,積聚的高活躍度人氣用戶,顯然是令所有企業難以抗拒的。如今這個時代,企業沒有個官方微博都不太好意思。更聰明者,比如寶馬旗下的Mini Cooper,除了官方的“Mini中國”外,還鼓勵經銷商和車友會組織“Mini之家”、“Mini俱樂部”等民間微博,多層次與粉絲互動;東航則更加豐富,“東方凌燕”空乘微博極具感染力,輔以近百位具有高識別度的“東航機務”公務微博,使得交流層次、角度、話題立體且親和。通過這種微循環滲透,用戶接受品牌理念和企業精神自然水到渠成。
不輸在社會化營銷的起跑線上——是企業涉獵微博的原始動機。其實,企業在通往“微博控”的過程中,往往也要經歷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獨釣寒江雪”,微博作為營銷的擺設,要么少言寡語,要么言之無物,總之都是在自言自語,在孤獨中苦苦等待“被粉”和“被轉”。第二重是“對影成三人”,明確了微博的職能與定位,設立諸如品牌、客服、在線商務等互補型微博,進入團隊作戰狀態。第三重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定位清晰的官方微博基礎上,還有企業高管、一線銷售和服務人員等組成的個人公務微博,以及民間品牌俱樂部微博與之相呼應,形成具有高黏性的微博生態體系。不過摸著石頭過河難免磕磕絆絆,想要速成為“微博控”趕上潮流,有個簡單的“五化要訣”是企業玩轉微博的第一門專業課。
首當其沖的是人格化:從取名、頭像、背景設置,到回復、轉發所運用的語言,起碼能嗅出點人味兒是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相比正襟危坐的品牌名稱,“Vancl粉絲團”、“萬事達人”這些名字看上去就令人感覺親近不少。
精簡化是必然要求。如果說整合營銷強調的是規模和氣勢,微博營銷則更看重鋒芒和切口。拋棄鋪墊和陳設,140個字化作匕首找準興奮點,直抵核心,演繹的就是“濃縮才是精華”。
細分化是大趨勢。如果需要發揮不同的功能和取向,別只寄托于一個微博,與其附加多重角色不能兼顧,不如分而治之,各司其職,既互不干擾,又協同作戰。
再就是平等化。在微博的世界里,并不因粉絲多寡、有V無V、名人草根而產生階層。每個賬戶都掌握著話語權,稍有不慎,就會令品牌付出傲慢的代價。
最后需要牢記的就是長期化。微博是滲透進品牌血液里的營銷模式,速成并不等于成功和有效,需要持續留意用戶脈搏,將波段化營銷激勵常態化,持之以恒,真正將一時的“關注”變為長久的“關系”。
然而,僅僅成長為“微博控”是不夠的,深入了解微博特性,成為其掌控者是更高階的修煉。雖然很多案例驗證了微博的強大威力,但如果過分倚重微博而偏廢線上站點,或者無限放大微博而忽視線下活動,都是不足取的。如果視單個微博為蓄水池,粉絲是水分子,營銷活動是壺,而策劃則是連接的管道。要掌控微博傳播路徑,需要將水引流到壺里,通過炒作的火把每個水分子加熱,直至煮沸,再將沸水送回池中。利用關系的網狀化傳導,以期提高整個微博海洋的溫度。
而且,微博也是把雙刃劍。在這個世界里生存的首要秘訣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自身變得透明甚至裸體,才能獲得高關注度和深刻認同,可代價是任何細小瑕疵都暴露在顯微鏡下。此時不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聲音也是洪亮的,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一個品牌,在微博上不是假設而是事實。去年金山市值在幾天內蒸發6個億,便是最慘烈的反面案例。
最重要的是,微博營銷還得把握好度。特別是在微博的商業化運作中,類似明碼標價買粉絲,有償轉發微博等早已屢見不鮮。這種現象并非首創,與前些年論壇、博客以及SNS網站等口碑營銷何曾相似。設想微博營銷不加自律,這股歪風將卷土重來。到時泥沙俱下,微博平臺有被惡意炒作和商業利益所左右的危險,恐怕沒有人愿意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