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合約結算價上周四跌破每桶80美元,跌至每桶78.20美元,跌幅4%,布倫特期貨合約也大幅下挫,跌至每桶89.56美元,跌幅3.3%。經過本輪下跌,三地原油移動均價變化率再次下跌超過4%,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再度打開,如果短期內國際原油價格找不到強力支撐,那么國內成品油將在7月12日再次下調。
油價下跌,對于車主來說是好消息,而對于壟斷油企來說卻是災難。壟斷油企前不久在北京率先降低油品標號就是為了應對油價下跌,外地也將很快復制北京模式降低油號標準。壟斷油企不愿投資來減少硫、錳等污染物排放,提升油品質量,而是人為操作降低油品標號,實際上是變相的漲價。
近5年來,壟斷油企的招式無一不為豪奪,使國人深受其害。自2005年,中石油多年蟬聯亞洲最賺錢公司。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從香港轉身A股,以不足3%的股份上市,以48.62元開盤,較發行價每股16.7元大漲191.02%,成交達699.91億元。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總市值相當于一萬多億美元,是世界石油巨頭?松梨谑凸镜2.27倍。但是隨后,中石油一瀉千里,股民被中石油最深度套牢。這是壟斷油企與各相關機構合演的完美圈錢陰謀:先是輸出石油漲價信號,誤導民眾;然后輿論造勢,證監會詢價失真,券商、承銷商、大股東等合謀操縱。
最近幾年,壟斷油企的產品價格不停上漲,油價竟然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油價翻了一番的2010年,壟斷油企因價格上漲就獲取暴利,在每年都凈賺千億利潤的情況下,壟斷油企從未停止過叫喊煉油虧損,從而獲得十幾億到上百億的財政補貼。2012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中石油中石化一季度日賺5.8億,煉油業務仍大幅虧損。中石油煉油一季度虧損104.02億元,中石化虧損91.72億。
單看數據,誰都能看明白壟斷油企賣油大賺,不明白的是,同屬一個企業的兩個部門,為什么賣油賺的錢不能彌補煉油虧的錢?奇怪的是,對這一“虧損”業務,壟斷油企不但沒有放棄,而是不斷擴大產能,通過優先供應旗下煉油廠、加油站的方式,擠壓和收編同行業的民營企業。這只能說明成品油業務依然有暴利可圖。政府為何不將這一“虧損”業務對非公有制企業全面開放,允許非公有制企業直接從國際市場進口原油,加工銷售。如果到時民營企業生存得下去,壟斷油企就只能從自己身上尋找虧損的原因了。無論最后證明虧損的是國企還是民企,最終受益的都是消費者。
壟斷油企這些年賺了、圈了那么多錢,為什么不愿意在提升油品質量上加大投資?其原因也是壟斷油企占據了油品市場的壟斷地位,無論油品質量如何都不愁銷路,更是穩賺不虧的買賣,壟斷油企又何必投資提升油品質量呢?
消費者對壟斷油企的怨言不是無理取鬧。發改委成本加利潤的定價公式看似合理,但是和中國的國情結合后,包含了極大的不合理。簡單地說,只要中國的石化行業還壟斷在兩三家國有企業手中,發改委制定的油價就難以令人信服。
中國并非一滴石油不產的貧油國。從原油成本上講,中國超過50%的原油依賴進口,但是國際市場油價并不能反映另外40%多國產原油的成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企業每年在國內開采的原油超過2億噸,成本遠遠低于國際油價,卻按國際油價計入成本,把高價轉嫁給消費者。壟斷油企每年僅此一項獲得的利潤就有2000億元,這還是支付了壟斷行業高額運營成本之后的凈利潤。壟斷油企開采了本屬于全民的資源,享受了高工資高福利,積累了高額利潤。然而,除了像巴菲特那樣的少數外資股東,全民從中獲得的回報只能用“少得可憐”來形容,對多數A股股東而言,回報干脆為負。
近期以來,國家審計署對外披露了一大批央企的財務審計報告,問題嚴重的主要都是這些壟斷企業,普遍存在資金挪用、虛增或瞞報收入及利潤、濫發獎金及福利和偷稅漏稅等問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家公司少計利潤超過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