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8月服役增強中國海空力量
時評/三杉 圖/來自網絡
據香港“亞洲時報”在線7月12日文章,原題:新航母,新戰爭局面 在8月服役前,中國尚未命名的航母即將開始新一輪海試,還要進行一套完整的艦載起降。該航母一旦服役,將成為中國步入海洋大國的里程碑。但只有將其放在中國愈發咄咄逼人的姿態及復雜的艦隊架構中考量,才可理解它全面的戰略意義。
中國的艦隊現代化,涉及到耐心獲取和開發監測、傳感器、指揮和控制及武器等系統,并將其整合為均衡的、現代遠洋艦隊。人民解放軍海軍已越來越多引入新系統,依托從歐洲、以色列和俄羅斯公開獲取的技術發展壯大,并整合從美國獲得的各種系統。結果是,中國的艦船和潛艇裝備了系列先進的傳感和武器系統。隨著高端平臺大量應用,中國的新航母將拓展海軍的觸角,增強打擊能力。
任何軍隊都要根據兩個因素來平衡自身計劃和架構:將面對的最危險局面和最有可能的局面。對中國海軍來說,海上阻遏任務被視為用來應對最危險局面。中國航母可起到前線指揮所的功能,將海空軍方位的距離延展200海里;而北京認為最可能發生的沖突局面是,一場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航母能夠執行類似任務。
面對羸弱的鄰國,中國航母的角色將側重保持海空優勢。其艦隊可依靠航母的空中力量,阻截攜帶反巡航導彈的敵機,攻擊對其海軍及海上要塞構成威脅的艦艇。一旦海警不足以完成任務,捍衛南海主權將成為北京賦予航母的最終任務。
但目前來看,中國航母的表面戰略意義要大于實際戰略意義。中國并沒有足夠多有經驗的飛行員滿足航母的需求。由于航母需要大量后勤支持,后者也不能小覷。盡管中國已對航母設計及操作研究了20多年,其人員仍需邊干邊學。中國航母海試自去年以來至少8次,如此頻繁的海試說明其海軍的謹慎和循序漸進的準備方式。
一直以來,北京渴望擁有一支航母力量,幾十年來在密切研究航母的設計、操作和技術。購買航母的高成本和政治含義使之成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爭論熱點。隨著金融和政治障礙被清除,中國軍事決策者正逐漸熟悉航母的使用、成本和挑戰。
目前為止,關于中國航母的討論忽略了同海軍現有系統的整合及與潛艇力量的協作。這些問題給本已復雜的軍事行動增加了復雜性。然而,通過建造和運行航母,中國傳達出會成為海上大國的信號。未來幾年解放軍海軍如何使用航母編隊,將決定地區和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及其意圖,甚至航母的名字都會給外界帶來政治解讀。力量越大責任越大,世界將注視中國如何應對這兩個挑戰。
港媒認為,瓦良格航母8月服役,這是一個好消息。正當南海被周邊國家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中國航母的服役,對于捍衛南海主權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作為一個13億多人口、有著遼闊海域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發展中國家,在被美國和周邊圍堵,遏制的情況下,沒有航母確實給捍衛我海權帶來了制約。對于一個大國來說確實不太相稱。因此,國人翹首以待中國航母的服役將給中國海、空防衛增強了力量。
中國一再申明,這首航母,是用于科研和訓練。因為,中國過去沒有過航母。經過千辛萬苦,如今,瓦良格初具服役的狀態。尤其是艦載機的使用,飛行員、地勤保障人員、后勤保障、指揮系統還不熟練,以及要形成的航母戰斗群,還需要多艦種的配合。而中國的航母是在“白手起家”情況下誕生的,因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比如美國海軍航母戰斗群有3種典型的編成:在低威脅區巡邏或顯示武力時,一般使用以1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斗群(稱為單航母戰斗群),通常配有4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4艘反潛型導彈驅護艦和1~2艘攻擊型核潛艇?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時、制止危機和參與低強度戰爭時,通常使用以2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斗群(雙航母戰斗群),配以8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4艘反潛型驅護艦和2~4艘攻擊型核潛艇?在高威脅區參與局部戰爭或大規模常規時使用以3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斗群,配以9艘防空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14艘反潛型驅護艦和5~6艘攻擊型核潛艇。根據使命任務,航母戰斗群還可和水面艦艇戰斗群混合編成。
因此,中國要追趕發達國家的航母水平,那還差得太遠。有的國家為此又在制造“中國威脅論”的輿論。美國自己就擁有11艘航母,小鷹級二艘,企業級一艘,米尼滋級8艘,除了小鷹級航母外都是核動力。因此,中國首艘航母根本就不會給他國構成“威脅”。除了在我南海能夠起到一定威懾作用外,更不會給大國造成任何威脅。比如印度,早就有航母,而且俄羅斯又給了他們航母,一些小國也有航母,可沒有聽到任何國家說他們有“威脅”,只聽到對中國說三道四,這很不公平。
航母是要花大價錢的,因此,中國也不會像美國那樣的發展航母。因為,中國總是以防衛為主,不是向外擴張的那種國家。只要其他國家不咄咄逼人地侵權、威脅、圍堵、遏制中國,中國絕不會對別的國家帶來任何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