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奧巴馬和羅姆尼比賽誰對中國更狠。三一重工收購美國企業被阻,華為中興也成了目標。光伏等產業被美國嚴厲反傾銷。
中國企業感覺無辜無助,市場經濟的民主國家美國為什么是這個樣子,世界不是平的嗎?怎么堡壘這么強大?
不知道熱讀《世界是平的》的中國企業家們有什么心得?
《世界是平的》、《藍海戰略》和《貨幣戰略》是近些年對中國企業界危害至深的三本書。
《世界是平的》是美國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用了4年時間寫成的一本重點論述“全球化”的專著。此書的論點是:全球化不只是一種現象,也不只是一種短暫的趨勢。它是一種取代冷戰體系的國際體系。全球化是資本、技術和信息超越國界的結合,這種結合創造了一個單一的全球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村。《世界是平的》用一種無可置疑的口氣宣稱:“世界是平的。”就像當年哥倫布航行至新大陸宣告“地球是圓的”一樣。
弗里德曼更新了他對全球化的認識,將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并利用網絡術語分別稱之為1.0、2.0和3.0版本的全球化。1.0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國家的全球化。達?伽瑪和哥倫布代表他們的國家利益探索世界,這時1.0版的全球化就開始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結束。這一段時間決定性的因素是國力的強弱,包括武力、馬力、風力和后來的蒸汽動力,它將世界從“大號”縮小到“中號”。這之后開始了2.0版的全球化,即公司的全球化,該階段從“二戰”后一直延續到2000年,它目睹了全球化經濟的誕生,跨國公司為了市場和勞力開始進行全球性的議價套利,使世界繼續從“中號”縮小為“小號”。全球化的最新階段則從2000年開始,3.0版的全球化將世界從“小號”縮為“極小號”,同時夷平了全球的經濟舞臺。這一時代真正獨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國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個人持續的全球化。個人必須越來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說前兩個階段的全球化主要由歐美發動,那么新階段的全球化則向全球各種膚色的人都敞開了大門。
中國企業在讀《世界是平》的時候,多有一種分享全球化的幸福感,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但是沒有想到的是,2007年底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卻讓我們品嘗到全球化的苦果,美國的次貸危機正是利用全球化快速蔓延到全世界。而這時,中國企業也發現平的世界里到處豎立著貿易壁壘,甚至連最開放的美國也喊出了“買美國貨”的口號。美國對中國雖然有2萬多億美元的逆差,仍然對中國實施高科技封鎖,不肯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雖然對中國的敵意略有改變,但阻止中國崛起的戰略并沒有改變。在全球化平的舞臺上,中國仍然遭受重重阻擊打壓,這是中國企業家們所沒有想到。
《世界是平的》一書寫得引人入勝,作者隨處拈來的論據似乎也令人信服,但保羅?克魯格曼的評論一針見血:令人信服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中國企業正是被假象所迷惑,去追逐世界潮流,而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和競爭力。
經濟的世界戰場就在中國。
對中國企業界危害至深的不定期有一本書《藍海戰略》。有報道稱,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W?錢?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所著的《藍海戰略》一書自2005年2月由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出版以來,在世界各地獲得極大反響,據稱,其先后獲得“《華爾街日報》暢銷書”、“全美暢銷書”等稱號,迄今為止已經被譯為27種文字,打破了哈佛商學院出版社有史以來出售國際版權的紀錄。
這本書在國外的情況不得而知,但是引入中國后成為國內最暢銷的管理類書籍卻是事實。盲目跟風是國內企業在學習當中的積弊,而藍海戰略在中國被追捧的熱度大大超過了其在國外被認可的程度,是因為它正迎合了目前一些中國企業的心態。藍海戰略并非是一種全新的、突破性的理論。它只是提供了一些企業尋求差異化的方法。這本書之所以受到追捧,是這本書的機會主義理論迎合了一些國內企業家的心理。
中國企業經過改革開放的20年成長,大家突然發現以往的高速成長遇到了阻礙,以往每年30%、50%、100%的增長沒有了,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在規模做到百億之后,差不多都遇到了成長的瓶頸,出現了“天花板”效應。大家左沖右突,價格戰、多元化、國際化,十八般武藝都已用盡,甚至已經頭破血流,感覺精疲力盡。這時候大家特別懷念過去的日子,那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年代,只要你有勇氣,做啥啥順,如魚得水。現在是機會越來越少,競爭越來越大。
還有沒有新的機會呢?大家都在尋找。“藍海戰略”就是迎合了這種心理,教給大家一個“紅海”、“藍海”的現實認知,鼓勵大家摒棄競爭,駛向那片充滿機會沒有競爭的“藍海”。其實,“藍海”只是一種幻覺,只是海市蜃樓中的美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想做到人無我有,已經很難,只能做得比別人好。
因此,要摒棄“藍海”的罌粟花,不要再依靠機會主義,而應該回歸到技術、產品、市場和管理的企業本源上來。以往過多的機會讓我們陶醉,反而離開了企業的本源,飽受挫折。
為此,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藍海是一種幻覺》,而有學者正是以《為機會主義辯護》為題,對我進行反駁。可見機會主義在中國企業界多么深厚,毫不避諱,還豎起旗幟。有一本書叫《細節決定成敗》,有企業家就不以為然,宣稱細節不能決定成敗,機會決定成敗。抓住一個機會就大富大貴,一夜暴富,何必在那里生產制造,在細節上操勞,太苦太累了。
《貨幣戰爭》這本書的危害也不小。2007年底開始暴發的美國金融危機讓這本書著實火了一把。美國的貨幣戰爭、貨幣陰謀,讓國人看透資本主義的實質,中國要出大金融家,要贏得貨幣戰爭的呼聲此起彼伏。甚至有人驚嘆,中國缺的就是金融家,而不是企業家。與金融戰相比,制造業等簡直就是小兒科。
對《貨幣戰爭》的誤讀,在于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一本小說演義類的消遣性讀物,而不是一本財經書。因為財經書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解讀,但事實必須是真實的。而這本書看起來是寫了一些真人真事,但很多離奇的內容、故事、情節是編造想象的,為文學類作品。即使是這本書的支持者,也承認這是本當作《三國演義》讀的書,而不是《三國志》。
《貨幣戰爭》一書主要寫歷史。但是,它輕率地改寫了人們早已廣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國歷史。從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亞伯拉罕?林肯到約翰?肯尼迪,再到羅納德?里根,美國歷史上所有總統遇刺事件,無一例外,都被該書統統歸結為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爭奪所謂“貨幣發行權”的陰謀策劃所致。書中,美國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聯合起來擺脫英國統治,爭取政治獨立與經濟自由的斗爭,而是為了所謂“貨幣發行權”;南北戰爭不是因為是否廢留奴隸制所引起的尖銳沖突,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操縱結果。
該書還鄭重宣稱,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是以美國、英國、蘇聯與中國為首的盟國反擊納粹德國、意大利法西斯與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略的正義史詩,而是羅斯福總統玩世不恭地在戰爭硝煙中驗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刺激美國經濟復蘇,并讓國際銀行家們在戰爭中再次大發一筆橫財。肯尼亞總統被刺殺是因為他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關于白銀券的11110號總統令;越南戰爭結束的本質原因乃是倫敦黃金戰場的慘敗,導致統治精英階層的金融“底氣”損耗殆盡;中東石油危機不是歐佩克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決定等等。
這一系列驚人的“發現”,使歷史面目全非!簡單得出格,歪曲得離譜,難免給人嘩眾取寵之嫌。
有評論指出,《貨幣戰爭》一書主要寫金融。由于文筆流暢,且引述了許多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名人語錄等,它引人入勝,勾起了一般讀者對枯燥金融問題的興趣,這是該書的一個貢獻。但遺憾的是,該書對許多經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繆誤甚多,斷章取義、牽強附會、言過其實,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測、肆意定論,給讀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并有可能誤導政策制定者。
像這樣的書,在美國曾經出版過幾本,由于美國人對金融比較熟悉,自然知道其中的演義不可信,也就不去在意。《貨幣戰爭》的內容就是從美國的那些讀物中摘抄過來的,沒想到在中國卻火了一把。
如果讀者尤其是政府決策者把它視為一本真實與嚴謹的書籍,對書中所作結論或政策建議認真待之,那么我們就不能不表示驚訝,甚至不安。
我認為,這三本書的誤讀,對中國企業家起到了不良引導作用,對中國制造業的傷害巨大。
上一條:
你們是正規專業的網絡公司,是專業做網站的嗎?下一條: 最后一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