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1隱身戰機作為中國第四代第二款隱身戰機于2012年10月31日首飛成功,確實可喜可賀!這讓中國未來的武器庫內多了一款可選的優異武器裝備。而不再是殲-20的孤掌難鳴。
隨著中國二型隱身戰機的先后試飛,已經說明中國空軍裝備研制開始從計劃經濟逐漸走向了市場經濟狀態。盡管還不是完全的是市場化,但至少說明了市場在戰機研制中的重要作用,這個市場是誰呢?就是軍方。按照道理來講,軍方需要什么裝備,廠家就需要研制什么武器,這才是科學和嚴禁的。但長期以來我們恰好是反過來的,廠家研制什么,部隊就要用什么,學什么,這有點不切實際,畢竟戰場不是工程師想象出來的東西,因此,只要軍人只有戰場才知道需要什么?但遺憾的是中國太久沒有打過仗了,不知道戰場需要什么,這就需要我們從外軍的戰場中找需求,找目標,讓我們知道該怎么做,做什么?不然就有點緣木求魚了。畢竟有些中國軍人也不懂這個現代戰爭該怎么打,很多也是電影電視和資料片里面學到的,而不是親身經歷的。美軍之所以強大就在于不斷的新需求和新問題擺在眼前,這就是實際戰場環境帶來的武器實用性的體現。
殲-31戰機和殲-20戰機都是中國兩大航空集團的杰作,但畢竟還是有點競爭的,分工是有的,但競爭也是激烈的,畢竟牽扯到誰立項誰受益的大問題。之所以殲-20首先試飛并得到軍方的認可,主要是兩個含義,一是成飛還是走了市場化道路,讓殲-20從圖紙變成真機時間短,讓中國高層心里有底,畢竟2005年美軍的F-22就已經服役了,時不我待。而老大哥的沈飛任務中,尤其是仿制和升級任務,加之第一代艦載機等,讓他們任務量比較飽滿,畢竟是大鍋飯的體制,安排什么就干什么,反正資金不愁。但作為新一代的殲-31戰機,軍方要求高,進度又緊,但自身實力有點問題,或許很快拿出方案來有點困難,另外畢竟是大鍋飯體制沿襲下來的,所有配套都需要依靠原來的廠家支持,這就會讓試制樣機價格居高不下,進度又難以保障,于是就耽誤了下來。
正是殲-20的首飛,讓沈飛看到了落后和被動窘境,或許此時的殲-15、殲-11B等戰機已經形成既定模式,更能有足夠精力研制新一代戰機,于是殲-31有點姍姍來遲。畢竟沈飛的人老經驗豐富,但膽子小點,成飛的人小經驗少點,但膽子很大,尤其是經歷了殲-10和“梟龍”的鍛煉,膽子越發大了,這也就給他們拼時間拼進度也要趕在沈飛前試飛新機打下了一個很好的人力資源基礎。人不怕年輕,主要是有思路,這一點或許成飛更好點,畢竟沿襲舊體制下來的集團公司問題很多,效率或許不高,讓成飛領了先。
不管如何,殲-20和殲-31都實現了首飛,這是在世界空軍史上也是少有的案例,說明中國空軍武器研發實力大大增強,但究竟誰先列裝入役,還需要看這兩家的實力較量。盡管服役后的分工或不同,但還是有競爭的成份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