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規模幾萬億的保險行業被一篇軟文“征服”了。
這篇軟文估計你也見過:
《為什么我勸你別輕易買保險?》
為什么說這篇軟文改變了保險行業呢?
以往保險公司想要轉化客戶,基本靠推銷,要么上門,要么電話,不僅效率低,還總被嫌棄。
而「蝸牛保險」打造了公眾號獲客→社群運營→咨詢轉化這一條全新的路徑,今年 7 月份估值已超過 1 億美元,該路徑被保險界成為“蝸牛模式”。
簡單說,就是在粉絲數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千的中小公眾號投放這篇“欲擒故縱”的軟文,用免費保險知識科普講座將大家吸引到社群里,在講座之后轉化大家購買付費的咨詢服務。
內部人士透露,最初創作這篇軟文的「蝸牛保險」,投放這篇軟文花的廣告費,超過了 1 億人民幣!
更神奇的是,十幾家(保守估計)其他保險公司看到「蝸牛保險」賺翻后,也紛紛效仿,推出了各種換湯不換藥的《為什么我勸你別輕易買保險》,結果還都掙到錢了,有的甚至還拿到了騰訊的投資 。
今天,我就帶大家扒一扒,這篇牛逼到不行的軟文究竟有哪些可復制的套路。
我們先來聊聊“不輕易買保險”系列軟文的標題有何巧妙之處。
《為什么我勸你別輕易買保險?》是典型的用“反差感”來吸引用戶點擊。
大部分人的認知都是“我們需要買保險”,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標題的時候,會下意識一驚:是不是買保險有什么坑。
如此一來,不論是已經買了保險,還是打算買保險的人都會想要點進來看看。
那么那些還沒有買保險意識的人怎么辦呢?
別著急,“別輕易買保險”還有衍生版,比如加上生病花巨款的前提:
住過一晚兩萬的 ICU 之后,我還是建議你不要輕易買保險
一年年薪=3 盒藥,35 歲女博士抗癌花光積蓄,可我還是不建議你輕易買保險
治病 4 年賣掉 2 套房后才明白:千萬別輕易買保險
人們對于健康和金錢問題都非常敏感,這樣一來,沒有意識到需要買保險的人也會被“嚇”到,并且“不輕易買保險”的建議顯得更加反差,從而更容易吸引人點擊。
此外,軟文標題還會針對不同公眾號的用戶屬性,戳某一人群的痛點。
首當其沖是年輕人:
八成 90 后不敢看體檢報告,為什么我還是勸你不要輕易買保險
手機 24 小時待命的年輕人,為什么我不建議你輕易買保險
也有針對家長:
孩子生病花了 80 萬才明白:不要輕易買保險
孩子媽,我勸你不要輕易買保險
或者直接從職業下手:
996 的設計師,為什么不建議你輕易買保險
熬夜加班的運營,我勸你不要輕易買保險
除了人群,八卦類的賬號還會通過蹭明星來增加點擊:
李宗偉抗癌花 936 萬,但我不建議你輕易買保險
姚晨“患癌”崩潰痛哭,千萬別輕易買保險
總之,五花八門的“別輕易買保險”,為了吸引用戶也是蠻拼的了。
最“賊”的是,所有標題都加了“輕易”兩個字,即使讀者看完發現是推薦保險講座,也不會覺得是標題黨,畢竟文章表達的觀點確實是不要輕易買,要慎重購買。
這個標題套路其實不僅僅適用于保險,很多行業都可以用。
比如運營社賣課程可以說,“為什么我勸你別輕易買在線課程”;房地產行業可以說,“年輕人,我勸你不要輕易買房”……
快換上你的產品試試,順手也起個吸引人的標題拿走。
前文也說了,這篇軟文的最終目的是吸引大家聽保險科普講座,所以在開頭一定要喚醒大家對保險的需求,我們來看看“不輕易買保險”系列是怎么做的。
1)真實的案例
其中一種開頭是真實的案例,在有真實素材的情況下,這樣的開頭是最簡單,也是最吸引人(具有感染力)的。
我發現,保險軟文開頭的案例主要有 2 中類型。
第一種是,“發生意外/生了大病,沒有買保險,結果陷入了困境”。
他們選擇的故事主人公往往跟我們一樣,原本身體健康,結果意外和病魔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降臨。這樣的情節往往能讓我們產生代入感,因此產生的恐懼感也越真實。
第二類是,“買了保險,被坑了,幾萬打水漂”。
這類故事引起的情緒沒有上一種強烈,主要是吸引有一定保險意識和已經買過保險的人群(比如寶媽)。
文案會用可能發生的“孩子生大病”這樣場景化的未來,來提醒用戶買錯保險不僅僅是錢的損失。
2)權威的數據
除了案例,軟文還會用關于健康的權威數據引起大家對保險的需求。
比如我國癌癥患病率情況。
或者是生大病需要的治療費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