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9日電 互聯網對中國的深刻改變,以及中國對互聯網的巨大改造,始于二十年前。
1994年4月20日,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
那一年,英國的計算機接入互聯網已有21年;絕大多數中國人還只能從《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報道中了解剛剛動工的三峽工程和南非新當選的黑人總統;超市進入中國,帶來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阿里巴巴帝國的締造者馬云正在浙江經營一家翻譯社,勉強收支平衡。
被稱為“中國IT第一記者”的劉韌在上世紀90年代接觸互聯網時,網上內容少,用戶也少。他回憶“觸網”時的興奮:“當時能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哪怕是垃圾郵件,也高興得不得了。”
以“追隨者”姿態進入網絡時代的中國,今天已是互聯網巨浪中的弄潮兒。6億中國網民和騰訊、百度等中國網絡公司正在重劃世界互聯網版圖。
中國對互聯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和管理邏輯。20年來,中國互聯網沒有像西方一些人預測的那樣給自己和世界帶來災難,相反,中國特色的創新為互聯網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
中國創造的4G網絡標準已經成為國際標準之一;全球最大的15個社交網絡中,6個來自中國,其中包括剛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浪微博和不到3歲就擁有4億多用戶的微信。
幾年前人們會說,騰訊是模仿ICQ,而新浪微博是“山寨”推特。但從克隆到改造、超越,現在微博用戶比推特更活躍。出軌藝人的一封道歉信在微博上被轉發幾百萬次,比推特上奧巴馬宣布自己連任的消息轉發還多。
阿里巴巴用自創的獨特到款方式清除了中國人網購的最大障礙——信任缺失,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不見面也能做生意”。2013年,中國人在網購上花了近1.9萬億元,接近當年馬來西亞的GDP總量。
“今天的中國擁有信任,每天2400萬筆淘寶的交易,意味著中國又有2400萬個信任在流轉著。”馬云在阿里巴巴的即時通訊工具“來往”上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互聯網是上天賜予中國的機會。馬云預測,未來二十年,中國會因為互聯網更開放透明,更會分享,也更有全球擔當力。
“網”——朦朧派詩人北島在寫下這首一字詩時,不會想到在多年后,這個字將如何攪動中國人的情感、撕扯他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
半年前,武漢“的哥”老劉厚著臉皮跟兒子學習如何下載和使用“嘀嘀打車”。已超過1億人使用的這款打車軟件幫老劉每天增收50多元。老劉不再數落兒子只知道上網玩游戲,原以為與互聯網“絕緣”的他開始“自投羅網”。
2014年,上線不到一年的余額寶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但和中國100多萬億元的人民幣存款余額相比,互聯網金融在中國還只是方興未艾。這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除了商業,政府始終是中國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動力。上世紀90年代末的“信息高速公路”工程讓青藏高原這樣偏遠地區的政府也實現了辦公網絡化。
互聯網拓展了中國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展開討論的公共領域,也加強了民眾間的聯系與集體行動。孫志剛、鄧玉嬌、聶樹斌、周正龍、周久耕、劉鐵男、王林、李天一、宋林……每個名字后面都是互聯網參與的公共事件,每一起事件都推動了對社會的啟蒙與觀念的改造。
中國政府對互聯網始終采取“寬嚴相濟”的立場——在積極利用、科學發展的同時,也強調依法管理、確保網絡與信息安全。2014年,“秦火火”在“網絡大謠”第一案中被判三年;“掃黃打非·凈網2014”專項行動啟動。
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宣告成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掛帥,強調發揮集中統一領導作用,努力建設網絡強國。媒體評論:“中國互聯網上的國家意識覺醒。”
誕生于美國的互聯網也在塑造著中國與這個世界第一強國的關系。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預測,網絡安全問題“將成為中美摩擦的一個主要源頭”。2012年,借幾條中文微博,美國駐華大使館拋出了PM2.5的議題,霧霾不再只是環境問題。
如今,中國人可以在網上訂餐、理財、繳費,不再受排隊之苦,可以主動點播電視劇,在家里就聽到哈佛大學的公開課……但也有人說,互聯網“異化”了中國人,他們平均每天上網近4小時,被網絡“奴役”。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給“低頭族”們過勞的身體和心靈開出藥方——禪修和功夫。不少蘋果、谷歌的高級工程師都在學習少林功夫和禪修,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
“內心的愉悅是外界替代不了的,要靠自己解決,要向自己要智慧。”雖然釋永信早在1996年就將自己拍攝的照片上傳到少林寺網站,但他始終警醒,不讓網絡占去自己太多時間。